

在成都寰亚医院DSA手术室内,六病区科主任张文东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今天的第7台介入手术。他手中的微导管在影像导航下灵动穿梭于患者纤细的血管中,仿若被赋予了生命。这一幕,是他职业生涯中完成的数千例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缩影,也是他近年来年均手术量超千台的真实写照。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,张文东先后师从郑大五附院吕军教授,华西医院廖正银教授,擅长运用多种微创介入技术治疗各类肿瘤,包括但不限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、微波消融治疗、冷冻消融治疗及粒子植入治疗等,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治疗见解。作为成都高新医学会第二届肿瘤介入微创专委会核心成员,张文东始终活跃于行业技术标准的前沿阵地。他的学术成果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,在《多模态影像引导下肝癌精准消融》等标志性研究中提出的创新方法,不仅被国际权威SCI期刊收录,更以高引用率成为领域内标杆性文献。他研发的“肿瘤靶向冷冻穿刺导引装置”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,这项融合影像导航与低温技术的创新发明,体现了其从临床痛点出发的科研思维。作为《肿瘤介入治疗学》编委,他参与制定的《中国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共识》已成为行业重要参考标准。在技术体系构建方面,张文东形成了覆盖肿瘤诊疗全周期的微创技术矩阵。他整合外周血管介入、微波/冷冻双模态消融、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技术,建立了评估-方案-干预-协同四维治疗闭环。年均完成400余例复杂手术的临床实践,为他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,其中胰腺癌纳米刀消融等疑难案例成功率突破92%。
他还牵头开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微波消融研究,推动局部治疗与全身调控的协同效应,展现了跨学科创新的视野。在他看来,“介入治疗绝非冷冰冰的技术,它是有温度的。与切除等外科治疗相比,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更小,获益却更大。”生命奇迹的创造者一位31岁的王女士(化名)的故事,充分展现了张文东技术创新的临床价值。初次确诊时,她已是肺部肿瘤晚期,血管情况糟糕,出现严重骨髓抑制,对常规化疗药物及靶向免疫治疗均不适用,且对已使用的靶向药物全部产生耐药性,陷入几乎无药可用的困境。张文东团队经过深入研究,发现其左肺肿瘤的特殊供血路径:原发支气管动脉闭塞,从右侧锁骨下动脉发出了一条弯曲且特殊的供血动脉通往左肺肿瘤。这一发现成为治疗的关键突破口。面对弯曲厉害、操作难度大、风险极高的血管,张文东凭借稳如泰山的手法和敏锐的判断,成功进行了四次治疗。术后七八年过去,王女士的病情仍然得到良好控制,用八年的“活着”击碎了当初仅能活3个月的绝望预言。从农村娃到介入专家的成长之路1985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张文东,之所以踏上从医之路,源于儿时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。“小时候划伤初入职场时,张文东是一名外科医生。然而,一例直肠癌病例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。“邻居在外科切除术后挂着造口袋生活,最终选择轻生。”回忆起这一幕,张文东眼眸中闪过一丝坚毅,“那时我猛然醒悟,医学的意义不仅是治病,更是守护生命尊严。”这一认知,让他下定决心投身介入领域。毫米级的艺术与温度“脑部介入就如同在豆腐上绣花。”张文东这样形容他的专业。他曾治疗一位脑胶质瘤术后认知障碍的患者,在实施精准介入治疗后,患者竟在短短48小时内从嗜睡状态恢复到能清晰问好。在他看来,手术之前深入研究病人的影像资料、与患者充分沟通、全面了解病史、对手术台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预判周全,这些准备工作的意义远大于手术本身。他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里存储着上千例手术的影像资料,他的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:早晨7点开始查房,日均5台手术,最高时一日达13台。即便夜深人静,他也会前往病房复盘病例。在临床服务层面,他推行7天无休门诊制并开发智能随访系统,实现治疗全程可追溯。其倡导的舒适化医疗方案通过多模式镇痛管理,使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降低47%。他创建的医患沟通三维模型,通过可视化工具与个性化宣教,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。“去年有280天回家时孩子已入睡,但患者多等一天就多一分风险。一边是病人,一边是家庭,既然身为医生,职责所在,就必须要对病人负责到底。”张文东说。这位在血管里“做刺绣”的医生,用他的精益求精、无悔付出和医者仁心,诠释着生命守护者的崇高使命,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,更是中国肿瘤微创介入技术发展的生动缩影。通讯员邓科 万清文
举报/反馈在线股市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